欢迎来到央美铜雕厂,我厂专业加工制作人物、动物、佛像等纯铜雕塑,款式多、质量好、价格实惠,欢迎来厂参观考察!定制订购电话:135-8216-1651

临沂市莒南县陈淑熙:百变葫芦里的艺术人生

发布时间: | 访问人次:203

陈淑熙的工作室,就是一个葫芦的世界。

墙壁上挂满了各式的葫芦雕和绘画作品,书桌上垒满关于葫芦的典籍、画作,及画笔和雕刻工具。

展室的架子上是大大小小的葫芦雕刻作品,油锤葫芦、磨盘葫芦、亚腰葫芦、大瓢葫芦、冬瓜葫芦……千姿百态、大大小小的葫芦上雕刻着不同的图案,吉祥寿喜、人物神话、山水风景、花鸟走兽,还配以诗文、书法等,每个葫芦都各具特色、线条流畅、形象逼真,或柔美典雅、或韵味悠远、或古意恣肆、或意趣盎然,人物则栩栩如生、富有神韵,故事则刻画细腻、生动形象……

除了雕刻,还有烙画葫芦、彩绘葫芦、漆绘葫芦等,异彩纷呈。每件葫芦作品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,有肌理,有气息,因而鲜活灵动。

宋代大诗人陆游葫芦诗云:“葫芦虽小藏天地,伴我云云万里身。收起鬼神窥不见,用时能与物为春。”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,音近“福禄”,同时,葫芦里面长籽,有子孙万代、多子多福的含义,因而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,叫做“吉祥葫芦”。“一瓢藏造化,天地一壶中”,葫芦文化涵容天地与人生。葫芦古代写作壶,俗称葫芦瓜,《诗经·大雅》中:“锦锦瓜瓞,民之初生”,意思是,人类出自葫芦瓜。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,这就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,后来,逐渐演变成民间工艺品。2008年,我国传统手工艺葫芦雕刻,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与葫芦结缘

痴迷于创作

陈淑熙开雕葫芦到现在,仅仅五年,但他就把葫芦“雕”进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。

雕刻与绘画不分家。陈淑熙从小就爱“涂鸦”,随手一画,尽显天赋。乡邻们说,这孩子行,老天赏饭,画啥像啥。因酷爱,他选择了学习美术的道路,并最终成为莒南三中的一名美术老师。

扎实深厚的美术功底,又长期从事美术基础教学,以及从师于南派葫芦艺术传人郑志开先生,让陈淑熙的葫芦雕刻艺术不拘泥于固有形式与套路,别具一格。

结缘“葫芦雕刻”,还得益于葫芦的一个“妙用”。儿子想学游泳,熟记八仙故事的陈淑熙买了一个葫芦回来,给儿子充当了“漂浮器”。没想到,他就此对葫芦着了迷,并自此一发不可收。

葫芦上雕刻,选得好葫芦是第一步。陈淑熙介绍,葫芦怕旱又怕涝,好葫芦不易得。本地葫芦最厚不过3毫米,且绵软,不合用,而适宜雕刻的好葫芦,多生长在河北、山西,木质化与硬度高、密度大、成色好。陈淑熙数次北上,从阳春白雪的“全国葫芦文化节”,到下里巴人的农村小集,到处“淘”葫芦,有时是有了葫芦构思题材,有时是有了题材去找葫芦。

陈淑熙选葫芦,除了看厚度,更重“形状”。首选“俊”,俊葫芦,外形佳,三围匀,肤白貌美。只须用其本色,雕以花纹,就能美不胜收。其次选“特”,陈淑熙认为有独特之处的葫芦,正可凭“特”取胜,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。尤其是一些看似“歪瓜裂枣”的异形葫芦,他可以通过切割、组合、粘贴,再配以烙画、雕刻等,摇身就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。比如《菩萨心经》,就是在一炸裂的葫芦上绘以菩萨,雕以心经,再用锔艺缝补,终成一件古朴典雅、意韵共存的上好佳作。

匠心匠技

专注于造美

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:“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。”葫芦也一样。在葫芦上雕刻不同于在平面上雕刻,葫芦表面有弧度,有些葫芦表面还凹凸不平,皮质和光滑程度也不尽相同,因此葫芦雕刻可以说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性的工艺。

陈淑熙介绍,做好葫芦雕要用到刻刀、锉刀、烙铁、胶、砂纸、金刚砂磨针等工具,经过选材、抛光、设计、起稿、烙色、精雕、打磨、封腊等多道工序,需要掌握木工、雕刻、绘画等多项技能。因此,一件作品,往往要耗费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葫芦上作画,叫“起稿”,就是把要表现的内容,用铅笔画在葫芦上,做好整体布局;起稿毕,就可以动手雕刻了。雕刻手法颇多,主要雕法有阳雕、阴雕、透雕、阴刻阳雕、双勾勒等等。

“葫芦雕最考验刀功了。施刀时把握好力度十分重要,可谓入木三分,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,力度完全由雕刻者凭经验和感觉去掌控,须做到稳(心静气和)、准(行刀精确)、轻(用力适当)、巧(刀法娴熟),只有这样才能雕出精品。”轻轻抚摸着一个被他刻废的葫芦,陈淑熙很心疼地说,“雕刻过程中的打磨最见细功夫。葫芦刻后,容易起毛,必须一个边角一个边角的耐心细致打磨”。雕刻和打磨,如影随形,两者交错进行,相当于作品的再创造。

陈淑熙将绘画、书法、雕塑等各种美术手法都融合到葫芦雕刻中,而无论是起稿、雕刻还是造型,都渗透着他对美的感知与理解。

陈淑熙坦言:“我最喜欢创作的过程,可以把一些想法与见解融到里面。”每次构思,他都先去翻典籍、查资料,找灵感。艺术离不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支撑。一日突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中生了灵感,遂在一葫芦上刻出竹签,将《兰亭序》雕在其上,穿线点缀,错落有序,韵味深厚,此作品也被当成“教科书”收录进《中国葫芦艺术作品集》。

5年来,他创意制作的葫芦雕作品至少有数十种八十多件,大到高约88公分的全雕莲花,小到微雕“金蝉上树”,个个精巧,令人目不暇接。他的作品先后被上海、西安、北京等地的专题博物馆予以收藏。

重技法

更重思想

虽然莒南坊间也有人做批量的葫芦雕刻品,但大多只在单纯的复制,而在陈淑熙的刻刀下,每件葫芦雕刻作品都独具生命,都是艺术孤品,只此一件。

因形而造型,顺势而走笔。雄劲精妙的线条、娴熟的雕刻技法之外,陈淑熙追求的是以作品来传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魅。他在创作的同时,鼓动内心同步思索,寻求中国文化核心理念,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艺术思维的启发相融合,与时俱进,迎合现代审美情趣趋向,让古老手艺与现代艺术相生相应。

品咂陈淑熙葫芦作品其中的艺术内核,笔墨意趣已经被作者之性情寄刻葫芦之上,一花一鸟皆性情之写,一木一石达天地之畅。

怀抱着葫芦,手拿着刻刀,陈淑熙眼里一重重的火花在闪烁。停下刻刀的当儿,他喜欢一遍遍的抚摸那纹路,让那掌间粗砺的温热在葫芦上传递。

陈淑熙认为,醉心美的事物的人,在黄昏的夕照里、在雨夜的热茶旁,伴著一盏盏温暖灯光,把玩再熟悉不过的葫芦雕刻艺品,生活,宁静而美好,而用自己的刻刀,让“文化传承”更美更久的前行,他会坚持如一地做下去。

电话咨询
135-8216-1651
微信咨询
扫一扫快速获取报价
返回顶部